•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從在地.看都計
    心得分享、個人觀點、記錄生活

  • 發現都市問題,並且試著了解、討論 ─ 正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善盡的社會責任

    我是在新北市長大的雲林北港人——現就讀於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學士班,曾任職於個別指導補習班擔任社會講師逾兩年半,現任職政治工作、業餘興趣則是寫作。

     

    「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. Curiosity has its own reason for existing.」

    時透過文字記錄所見、所聞、所想,並透過個人網站、媒體投書發表議題觀點,同時以實地走訪各議題討論區。

    ——以此自勉寫出更有溫度的文章。

  •  

     

    broken image

    腳踏實地骨力走傱

    北港糖廠在二戰期間曾遭受美軍轟炸,糖鐵在戰後不僅迅速恢復運轉─更在1951年修復北港溪橋後,列車復駛至北港。稍後又開行例如虎尾嘉義間直通車、配合當時北港進香參拜媽祖之熱潮,推出糖鐵罕見的對號列車、僅停新港一站等。一直到1960年代全盛期─北港嘉義間每日載客約五、六千人,平時1日22班往復、旺季可達32班往復。直到公路交通發達後,於1972年停辦虎尾北港間客運、1980年北港嘉義間僅剩1日3往復,直至1982年全線停駛客運。至此,糖業鐵路74年歷史(1909-1982年)的客運營業線全部廢止,隨著公路時代的來臨,北港正式進入公路運輸時期。

     

    緊接著的規劃卻是一場又一場的豪賭、空笑夢。民國後的都市規劃在北港似乎只剩下賭局遊戲─中國醫遷校、宗教園區、兒童樂園,沒一項達成。不斷的換著夢想、不斷的追求利益,難道這就是台灣第一個漢人開發點的結局嗎?還是當我們找回中心價值後,能創遭出更多種可能?

     

    這是我的精神故鄉─北港,而圖片中是一個北港囝仔返鄉陪契母散步的故事,也是感謝祂自我出世以來不離不棄的照顧;承蒙各位世大照顧,在看見哀愁後,也發現了故鄉最珍貴的寶藏其實一直都在自己心中,不曾抹滅。

    broken image

    找尋座標.用力探索

    新北市是我生活了18年的城市,近幾年正在飛速發展當中─現代化的街景雖然迷人,但背後卻往往隱藏著悲歡離合。

     

    城市與鄉村的交界,也就是「城鄉交界之地(Urban-Rural Inter-face)」,以往總是被規劃者忽略,就如同2007年的溪州部落─那是一個由居民建構、由下而上的規劃思維,然此類區域卻總是在城市郊區化之時才會執政者重新被重視。城鄉交界之地具有城鄉之間的過渡性,在城市擴張的思維下也無可避免的被賦予了暫時性。

     

    在撰寫新北大開發─推進、擴張進行式系列討論這個單元的時候,其實越寫到後面我的內心是愈發掙扎的,身為一個都市規劃者我們希望城是進步、繁榮,大家安居、樂業,如果文章只是流落於批判─那麼何不發一張抗議文的照片,哪需要大費周章的撰寫文章?心中的疑慮直到觀眾與我私訊、討論,開始有進一步的溝通後我才發現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
    新北市近年來有許多處女地被開發、文物古蹟不被認證、在地工廠遭到剷除─離開家鄉的這三年新北市除了變漂亮外,我竟也快認不出自己的家鄉了。

    broken image

    研究本營.山海台中

    台中是一座擁有山、海、屯的大都會,位處台灣西部走廊中心點的台中,不論是山線、海線、屯區(含城區)各自都有不同的風景、文化、歷史、人文、產業特色─可謂是包山又包海,但台中市政府長期深居台中盆地的中心地帶,與海線又有大肚山脈的天然屏障隔絕,長期以內陸城市的視角自居、看待、治理、規劃。

     

    「台中─文化沙漠」這個讓大家又恨又難以反駁的形容詞聽來刺耳,但綜觀家鄉的歷史,你又認識多少呢?學習歷史需要建立時間軸、建立地方史觀需要場域理解,大家也不妨開始以家鄉定位座標,找尋腳下土地過往的故事吧─台中不是文化沙漠,只是大家沒發現、或是不關注下靜靜地被遺忘。

     

    在我任職補教期間我曾經問過學生一個問題─你們是西屯人,那你們對於西屯的認識又有多少呢?結果不用想,答案是一項都回答不出來。市民對於自身文化歷史的重視,會反映在對於地方的維護、關注,這也是我很常反問開發計畫的四個字─如何生根?唯有關注在地、認識在地,大家才會開始發現都市問題,並且試著了解、討論─而正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善盡的社會責任。

  • 都市為人而生、以人為本,有許多驚喜正等著我們發掘

    所以,邁開你的步伐,好好認識你所身處的這座都市吧─從你最熟悉的地方開始,試著找出你與這座都市的連結。

    — 老楊/2022

  • broken image

     

    學校、家鄉、故鄉

     

    上述是我的三個坐標點,我通常以這三點向外做同心圓探討;也因為這三個地方是我最熟悉的地方,而有種說不出的羈絆

     

    台灣很大─地大物博

    我們用了13%的都市土地裝下了了台灣近8成的人口

    且未來人口可預期的持續減少,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走?

     

    在開始想怎麼走之前,先好好認識台灣吧!

    慢慢了解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,好好地重新認識這個地方!

     

     

    延伸閱讀:

    下個世代的首都空間想像:我們的首都究竟是博愛特區、台北市,還是北北基?

  • Instagram最新發布內容

    追蹤即可獲得最新資訊通知─尚青、尚即時的資訊都在Instagram粉絲專頁

  • 聯絡資訊

    商務邀約請使用e-mail聯繫!

    broken image

    Facebook

    broken image

    Instagram

    broken image

    e-mail